側游 45度: 一手在鎖骨與頭之間, 一手在肩頭上(冒出水面上會有感覺)
側游 90度 : 上面的肩頭要超過下面的肩頭, 使保持重心在前半部, 下半身才不會下沉
綁帶在大腿膝上10cm, 腳不動, 蹬牆滑出
1. 注意手的三角形
2. 雙手做到大猩猩
3. 20次
4. 開始連續划, 三划一休息
腳不動如何盡量不下沉: http://blog.xuite.net/heavenweaver/twblog/104976036 出處
傳統的自由式教你拼命打水來對抗重力讓下半身浮起來並產生向前的推進力。全浸選擇與重力合作並利用重力,透過出水回臂的手來調整身體的重心,高肘回臂時重心沿身體軸線從下半身移動到頭胸段(下半身自然浮起來)。
當上側的手正好回臂到Trigger Position時身體重心的平衡已達臨界點(超過則頭重腳輕, 應該是背肌拉緊 ),立即轉臀發力帶動上身與肩膀,釋放木偶般懸吊的手臂以手腕延伸直線方向朝前下方最適當位置做魚叉穿刺,瞬間引發身體重心向前下傾斜使身體獲得向前推進的動量(重力位能轉換為動能)。此外手在水中為身體開道(並控制身體在水中滑行的深度),帶有前進動能的身體筆直地像魚叉一樣(呈最小水阻的流線型)滑溜地通過手所開的水洞。另外一隻原先在前面抓水的手也扮演著穩定身體平衡(定錨)、控制身體重心的主要角色以及向後推水的附帶功能(與其說推水倒不如說是配合身體重心改變所做的回饋式補償,讓身體上半部頭胸段向前衝而不是持續向下沉)。
你身體下沉的也是重力(一般常態是下半部先下沉,身體往後傾斜),若你運用得當,利用重力可以讓你身體向前推進(讓上半部先下沉,身體向前傾斜的趨勢)。要精準控制重力(位能)就必須先要掌握身體在水中的平衡(位能與高低有關),能夠利用頭(不要抬高讓水自然支撐)與手臂(高肘回臂)來移動身體的重心(前後與高低)。由於有外力的加入來產生推進力,所以你就不必再用傳統自由式的力量來打水與推水(可以輕鬆省力),就節省身體能量(節約能量消耗)而言,全浸游泳確實有它獨到的優點。
利用腹式呼吸讓下半身浮起來
一般人呼吸都只是把空氣吸到肺部就停下來了,接著就把空氣吐出去。這也是我從開始學游泳到當了教練以後仍使用的呼吸方式,直到我開始學習腹式呼吸之後,發現下半身更穩定而且離水面更近了。因為腹式呼吸可以徵召腹橫肌,而腹橫肌正是穩定脊椎中立的重要核心肌群,它可以幫助你換氣時穩住身體。
Back to the basic (有時真的會忘記)